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保温构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保温隔音板。
背景技术:
现代建筑中都广泛使用隔热隔音板,隔热隔音板用于建筑楼面的隔热、隔音。
目前,公告号为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石墨聚苯板,其中石墨聚苯板上设有波浪形凹槽,凹槽设置在石墨聚苯板的表面,在将石墨聚苯板固定于墙体时,水泥浆体渗透到石墨聚苯板内设置波浪形凹槽,增加了石墨聚苯板与泥浆的接触面积,同时波浪形凹槽各位置的深度不同,加长了凹槽表面的长度,使得凹槽与泥浆的接触面积最大化,使得固定效果更佳。
这种石墨聚苯板材料的特点是:1、保温性能优良;2、强度高、抗压强度高;3、防水防潮性能优良;4、防腐耐用。聚苯板虽然保温效果好,但隔音效果还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隔热隔音板,其具有隔音效果好、隔热性能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隔热隔音板,包括聚苯乙烯聚苯乙烯板层,所述聚苯乙烯聚苯乙烯板层底侧设置有降噪结构,所述降噪结构包括设置于上表面的减震条,所述减震条相互形成凹槽,所述减震条具有弹性且凹槽的宽侧间距为减震条留有变形空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有冲击力作用于楼板上侧并引起振动时,产生的振动被聚苯乙烯聚苯板层的减震条缓冲,由于减震条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耗散大部分振动力,从而可以消除大部分振动力,达到隔音的目的;当楼板下侧有噪声时,减震条形成的凹槽可以将噪声反射到下侧,起到隔音的作用。
进一步地设置:所述凹槽内壁形成有多个吸声面,所述吸声面包括位于凹槽入射口边缘的入射面、位于凹槽侧壁的平整反射面、位于凹槽底部的反射面、位于凹槽侧壁的吸声面以及位于凹槽底部拐角处的漫反射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槽内壁的入射面首先将噪声进行斜向反射,经过漫反射面、平反射面及反射面构成噪声的多次反射,降低了噪声通过凹槽的穿透率,从而使隔声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所述入射面、平面反射面和漫反射面位于所述凹槽的两侧,并沿所述凹槽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面相互对称,有利于降噪结构的加工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入射面与所述漫反射面呈45°斜角。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45°斜角为噪声提供了**的反射面,使大部分噪声被斜反射,减少了穿过凹槽的噪声量。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底部的反射面的宽度与所述减震条的宽度相等。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形成了均匀分布的减震条和反射面,底部支撑强度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聚苯乙烯板层上面设有加强保护层,所述加强保护层为网格布、钢丝网中的一种或者两种的组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保护层采用网状结构,利用网状结构连接聚苯乙烯聚苯板层,当聚苯乙烯聚苯板层受到挤压力时,利用网状结构的不可延伸特性,限制聚苯乙烯聚苯板层上侧的变形。
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加强防护层设置至少两层,两层加强防护层之间设置有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包括相对运动的固定体和运动体以及位于固定体和运动体之间的运动受限件和球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体与活动体相互对置,受外力的一侧为活动体,另一侧为固定体苏州网页设计,外力可以是振动力,当振动力作用于活动体时,活动体球面产生一定的运动,运动过程消耗掉大部分振动力,因此传递到固定体一侧的振动力降到最小,从而进一步利用耗散振动达到消除噪声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体与活动体分别为上、下两层加强防护层,所述球体为位于上、下两层加强防护层之间的运动受到限制的钢球。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作为运动部件的钢球具有较高的硬度,适合地板的减震、降噪。
进一步地,所述钢球的直径小于所述网布或钢丝网的最小网距。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了钢球能在网孔间距内移动并被限制在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1、该保温隔音板具有油墨聚苯乙烯板层,保温性能优良,且具有较高的强度抗压性能;2、采用降噪结构及减震结构,在保证保温功能的同时,增加了保温隔音板的隔音降噪性能。
附图简要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保温隔音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凹槽吸声表面反射示意图。
图中,1、聚苯乙烯聚苯板层;2、上部加强防护层;3、下部加强防护层;4、钢球;5、加强防护层;6、移动体;7、固定体;8、球体;9、减震结构;11、减震条;12、凹槽;13、吸声面;131、入射面;132、平面;133、漫反射面;134、反射面;14、降噪结构。
详细描述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一种隔热隔音板,如图1所示,包括聚苯乙烯聚苯乙烯板层1及位于聚苯乙烯聚苯乙烯板层1顶面的加强保护层5,所述聚苯乙烯聚苯乙烯板层1的材质为强度高、抗压、有弹性的柔性材料,并通过加强保护层5进行加强,加强保护层5为网格布、钢丝网中的一种或者二者的组合,本实施例优选为钢丝网,通过热压复合于聚苯乙烯板层1顶面。
如图1所示,加强保护层5至少设置有两层,两层加强保护层5之间设置有减震结构9,减震结构9包括相对移动的固定体7、移动体6和限位移动体,球体8位于固定体7和移动体6之间,固定体7为下加强保护层3,移动体6为上加强保护层2,球体8位于上加强保护层2和下加强保护层3之间,钢球4的直径小于网布或钢丝网的最小网眼间距,钢球4嵌入钢丝网网眼后,受到组成网眼的钢丝的侧向限制,上加强保护层2为钢球4可适当有平移量。
当楼板上侧有外力冲击时,振动力就传递到上部钢筋保护层2上,上部钢筋保护层2通过滚珠8产生一定的运动南京网页制作,这个运动过程把大部分振动力消耗掉,并传递给固定体7一侧的振动力,使之降到**,从而达到了消振消噪的目的,发生在楼板上侧的振动噪声很大一部分被阻挡或消散,避免影响楼板下侧的空间。
如图1所示,聚苯乙烯聚苯乙烯板层1的底面上设置有降噪结构14,降噪结构14包括均布于聚苯乙烯聚苯乙烯板层1上且相互形成凹槽12的减震条,减震条11与聚苯乙烯聚苯乙烯板层1一体成型,且采用与聚苯乙烯聚苯乙烯板层1相同的材质制成,减震条11在受压时会产生微小的变形,凹槽12的间距留出了减震条11在受压时横向变形的空间。
凹槽12的内壁形成有多个消声面13,包括位于凹槽12入射边缘的入射面131、位于凹槽12侧壁的平面132、位于凹槽12底部的消声面133、位于凹槽12底部拐角处的反射面134和漫反射面133,入射面131和漫反射面133呈45°斜角,入射面131、平面132和漫反射面133分别位于凹槽12的两侧和凹槽12底部的反射面134沿凹槽12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凹槽12底部的反射面134的宽度等于减震条11的宽度。
如图2所示,根据各消失面的存在,地板下侧的噪声由入射面131反射,或由漫反射面133引导至平面反射面132上反射后经过多次反射而消散,或根据反射面134的存在直接反射或反射至平面132进行多次反射。上述各面反射的噪声均位于凹槽12内部,绝大部分噪声被阻挡在凹槽12内部,大大降低了噪声的透过率,从而实现了地板下侧的噪声隔离。
上述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之后,可以根据需要对实施例进行修改,而不必做出创造性贡献。新型权利要求受专利法保护。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5051436277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